业界

天津“智”变:人工智能产教融合铸就行业新范本

AI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从何而来?当世界在顶尖芯片上“卷”起模型参数,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正尝试在天津给出一条全新的解题思路:夯实基础,深度扎根,基于国内的土壤,从基础层面开始培育属于自己的“植树人”。

11月3日,中科曙光与天津大学在曙光天津产业基地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曙光—天津大学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并揭牌“未来人工智能集成攻关平台”。

这一合作标志着校企合作从松散耦合走向深度绑定,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市政府副秘书长、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杨柳;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副校长李斌;中科曙光总裁历军,高级副总裁李斌等领导共同参与签约及揭牌环节。

在这场产教融合的国家级布局中,天津的合作模式率先提供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地范本。

产教融合的国家战略布局

熟悉计算机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硅谷就曾出现以斯坦福为首的研究区,通过出租校园土地吸引了惠普、洛克希德等企业入驻,还孕育出了像仙童半导体这样的“黄埔军校”,形成了“人才流动-技术扩散-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再看我国,自90年代起,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高教园区一带,诞生了众多影响全球IT发展的科技企业,产教融合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此得到释放。

实际上,产教融合在我国并非新鲜概念,不过近年来其战略地位正不断攀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同时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已达50个左右。

这背后的逻辑是打破体制壁垒,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政策设计上,中国已形成“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

天津模式: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的实践样本

天津大学作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发起者与牵头单位,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与“天大行动”,并构建起“学校-区域-全国-世界”四级实施体系,其推出的跨界融合、集成共享、系统创新的“天大方案”已成为新工科教育的中国范式。

作为中国“新工科”建设的发起与牵头单位,天津大学与中科曙光的合作代表了新AI时代下产教融合从宏观政策向微观落地的转变,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跨领域、项目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一步践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将落地于天津大学,同时在曙光设立配套产学研用空间,形成“双空间”运作模式。

这一合作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以“算力基座”为核心支撑,整合曙光在高性能计算、存储、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天津大学在科研、人才与学科方面的深厚积累。

中心下设两个关键机构:“人工智能产教平台”与“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分别聚焦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构建与科研关键技术攻坚。

这种分工明确的架构,确保既能培养人才,又能产出技术。

在育人体系上,双方联合设立“本科创新班”和“卓越工程师班”,构建贯通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体系。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割裂,也消除了学术与产业之间的壁垒。

中科曙光将依托自身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资源优势,协助天津大学建设算力体系,并基于算力互联网平台为校方提供持续、稳定的算力资源支撑。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国产算力环境中学习与实践。

双方计划通过“揭榜挂帅”式合作设立年度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的双轮驱动。这种模式将真实产业问题引入校园,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同时,双方将共同推动知识成果转化,通过联合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及科技奖励申报等多种形式,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从知识接受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区域联动: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

此次合作对于天津乃至京津冀地区都有着深远意义。滨海新区拥有自主研发的天河超算与曙光超算两大高性能计算系统,布局建设了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等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科技领域影响力巨大。这些资源都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天津市滨海新区承载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集群已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并升级打造出了“AI芯片-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AI智能终端”的信创人工智能产品链条。

据天津滨海高新区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信创产业规模达到1181.34亿元,同比增长28.3%;人工智能带动智能科技产业规模达到3709.2亿元,同比增长10%。

天津大学与中科曙光的合作,让这里高校的围墙正在消失,企业的实验室已成为课堂的延伸。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的成立将为这一快速增长的区域产业注入人才与创新动力。

当高校的智慧与产业的算力在天津交汇,在这里激流而出的将是产教融合国家战略的落地后的关键技术突破,也将孕育出更多能够定义未来的科技新人!

(0)

本文由 计算杂谈 作者:云中子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
LensNews

热评文章

发表评论